石油壹号网消息 年初以来,针对KZ1区块三叠系油藏采出程度低、剩余可采储量大等情况,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一厂在油藏管理中,突出发展质量与效益并重,开发思路由整体开发向主攻韵律层转变,日产油由2012年底的98吨增至115吨,控制自然递减为-5.5%、综合递减为-11.6%,取得增产增效双丰收。
调整制度,为“短命井”延寿
KZ1区块三叠系油藏位于塔河油田东南部的阿克亚苏构造上,属于底水、低幅断背斜和中孔中渗砂岩油气藏。
随着开发难度的逐步加大,近两年该区块油藏自然递减率达30%,控制油藏自然递减、提高该油藏的采收率成为塔河采油一厂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。
“由于该区块油藏夹层发育比较致密,具有较强的遮挡作用,可以将韵律层作为突破口。”该厂总地质师马洪涛提出治理思路。
于是,油藏技术人员精细分析各韵律段油井的合理产能,做起了调整工作制度增油的“无本生意”。他们在KZ1-7CH井应用遇油膨胀封隔器,在2012年11月分别采取4毫米、3毫米和2.5毫米油嘴生产,但该井油压由10.6兆帕降至1.1兆帕,生产不到20天就停产。
技术人员分析认为,该井位于中高部位,具有控制范围大、邻井影响小,以及韵律层下夹层发育、采出程度低等有利条件,可采取较大的油嘴进行生产。
2013年1月初,技术人员对KZ1-7CH井先用2毫米油嘴开井,再调整至2.8毫米油嘴生产。截至3月18日,该井稳定生产,油压7.3兆帕、套压10兆帕,日产油16.7吨,含水20.5%,累计产油1000余吨,减缓本油藏年自然递减2.8%。
精细措施,激活低产自喷井
“为收到油井措施价值链最大化效果,我们在一口能量下降的井转抽前赌了一把。”马洪涛说。
KZ1-2H井是KZ1油藏东南边部的一口井,2006年以来自喷累计产油7.48万吨,2013年因产能下降面临停喷。该井采出程度达16.8%,剩余油丰富,按往常做法可直接转抽油机恢复生产。
但该区油藏管理员张体田、刘洪发分析认为,KZ1-2H井直导眼钻遇一号、三号夹层,根据邻井与区块夹层展布情况,水平段下面发育二号夹层对油水有较强的遮挡作用,水平段钻穿一号夹层,致使水平段跟端位于一号夹层上,趾端位于一号夹层下,相当于夹层斜交与水平段打了个X形。因此,该井水淹的主要原因是底水绕过二号夹层形成次生边水,后沿高渗段推进造成油井水淹,如果直接转抽,次生边水肯定会快速推进造成油井高含水。于是,技术人员参考弱边水油藏的治理经验,制定碳酸钙笼统堵水后再转抽的措施。
2月初,KZ1-2H井采取措施后投产,日产油由措施前的3吨升至13吨,含水下降10个百分点。截至目前,该井累计增油400吨,减缓年自然递减0.9%。
技术挖潜,救活高含水井
KZ1-3H井是2007年6月转抽的,2011年6月15日因含水达98.5%而关井。2013年伊始,为落实西北油田挖掘井周剩余油的要求,塔河采油一厂油藏技术人员把该井作为技术增油的研究项目之一。
技术人员对该井进行潜力分析,发现该井控制储量19.7万吨,采出程度仅3%,层内有大量剩余油未采出,且从邻井AT15井取芯情况分析,二韵律段顶部岩性致密、物性较差、渗流能力弱,平面剩余油动用程度低。结合KZ1-3H生产情况,技术人员发现,该井投产初期有一定产量,但含水呈阶梯式快速上升,认为低渗段有挖掘潜力。
综合评定后,该厂油藏开发研究所不是采取化学堵水的措施,而是采用深穿透射孔技术,有效解决堵水带来的污染底层问题,还减少施工费用40余万元。
2月14日,该井投产排完原井液1100立方米后见油。3月5日,技术人员评价该井日产油2.7吨,有效地释放低渗段的生产潜力。
截至目前,他们在KZ1区块实施5口井,目前完修4口井,3口井收到效果,实现产能与效益稳中有升的目标。